蛋黄鲜肉粽——不适合心血管病人食用
蛋黄鲜肉粽,主要以蛋黄和五花肉为馅料,加入糯米包制而成。对于有冠心病、动脉血管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塞等病人来说,蛋黄和五花肉含有的胆固醇、脂肪比较多,若经常食用,会增加血脂浓度,影响心脏血流量速度,加重病情恶化。豆沙粽——不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豆沙粽是比较常见的一类粽子,做法简单,美味又好吃,原料有红豆沙、葡萄干、红枣等。这些馅料含有大量的糖分,加上糯米升糖指数比较高,食用后会引起体内血糖水平波动,长期下去引发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甚至糖尿病肾衰竭。糖尿病并发症危害巨大。在生活中,糖尿病人应该控制摄入热量,以少糖、少盐、少油为主,粽子的话,还是少碰为妙。香菇粽——不适合痛风病人食用
香菇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受到不少人的欢迎,因此近几年来,香菇粽子也成为了大家在端午节食用的粽子之一。但痛风病人最好不要吃香菇粽。因为香菇含有的嘌呤含量并不低,每克就有36.95毫克,如果真的忍不住,在缓解期适量或少量食用。粽子——肠胃病人要慎用
一般的粽子不会特别大,但它在制作过程中会捏得很紧,即使体型较小的粽子,其糯米含量也会多。加上以五花肉、红豆、蛋黄、各种海鲜为馅料,粽子本身就变得没那么好消化了。而且现在正值夏天,人容易湿热上身,消化能力下降,尤其是有肠胃疾病的人,吃粽子容易引发胃炎、胃溃疡、胃出血等旧病复发。除此之外,孕妇吃粽子也要适量,容易消化不良,在吃粽子的时候,最好细嚼慢咽,再喝点温水,避免噎着。改良版养生粽,好吃又健康理论上,粽子淀粉多、热量高,不适合一些慢性病人食用,最好是要避免的。但我国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惯,作为传统美食,不吃粽子又不应节,那怎么办呢?今天给大家准备了这些改良版的粽子,对于有糖尿病人、心血管疾病人等都十分友好,可以放心食用。粗粮咸粽子
由于糖尿病人要控制血糖,可以将粗粮代替部分糯米,加入瘦肉、腊肠等馅料。做法:将糯米和燕麦以2:1比例均匀混合,加入少量盐和酱油,再次拌匀;粽子叶先浸泡2个小时左右,再放进锅里煮20分钟,捞出沥干;包粽子时先放主料,再在中间加入瘦肉和腊肠,用绳子扎紧拿去煮就好了。蔬菜杂粮粽子
痛风病人吃粽子时,搭配一些新鲜时蔬,比如西米和绿豆作为内陷,能减少油腻,做到荤素均衡。做法:首先绿豆要先浸泡2~3个小时;然后把紫甘蓝榨成汁,倒入西米中上色;紫米和糯米混合后,作为主料;加入绿豆和西米,把叶子包好就可以拿去煮了。迷你紫薯粽子
有高血脂症状的人,在家里做些迷你紫薯粽子,也可以吃得很养生。做法:将糯米、赤小豆、小米按照3:1:1比例混合放置;把紫薯削皮后切成小块,一起包好;放到高压锅蒸熟到40分钟,关火焖30分钟就可以出炉吃啦。粽子吃腻了,搭配一杯清热消脂茶粽子吃多了会腻,肠胃也会不太舒服,要是搭配茶饮,可以清热、消脂、解腻,不影响身体健康。山楂决明子茶两者搭配,口感甘甜,有消食化滞的功效,可以增加糯米消化速度,排解胀气。
绿茶清热解腻、利尿通便,特别适合夏天喝,帮助肠胃加速消化。
玫瑰花茶吃粽子时,来一杯玫瑰花茶,淡淡花香,解腻促消化,还可以往茶里加一颗酸话梅,解腻效果更好。
薄荷茶薄荷有种清爽冰凉的感觉,吃粽子时喝薄荷茶可以开胃消食,促进消化。经常喝还能提高免疫力。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插艾叶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年的端午节,不少家庭都会在门口插上艾叶,用来防蚊虫,辟邪祛病。不过艾叶的功效不仅如此,它还能用来泡脚治脚气、当中药治疗脾胃以及缓解关节疼痛。1
艾叶泡脚艾叶泡脚能祛除虚火,治疗脚气、缓解脚部疼痛,改善气血供应不足等情况,同时预防感冒。每晚将艾叶用水煮热后,放入泡脚桶里,加入适量冷水调至适温,就可以泡脚了。2
艾叶外敷艾叶有散寒、温经的作用,和白酒混合搭配,可以缓解风寒引起的关节疼痛。准备艾叶、生姜、和生葱,将它们捣碎后用纱布包好。蘸上白酒后将其敷在关节疼痛部位,每天两次,可使关节疼痛得到缓解。3
艾叶煎服脾胃冷痛、经常流鼻血的人,可以用艾叶煎汤服用,能散寒祛湿,温经止血。每次取10克艾叶,加水煎服即可。重要通知健康圈设置“星标”后,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健康圈最新推送
按照以下步骤即可设置成功
每天中午12点准时见面,记得不见不散
星标步骤:
1、点开
转载请注明:http://www.kidsincar.net/wkyhzlm/4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