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防风
溃疡好发于胃和十二指肠,分别称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归属于消化性溃疡,胃溃疡与十二指肠病因及发病机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同中有异,本文主要讨论胃溃疡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及中医辨治。
胃溃疡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西医目前较公认的观点是由于致溃疡的攻击因子与胃黏膜保护因子失去平衡,攻击因子过强或保护因子过弱而形成。
其中攻击因子和保护因子各有许多种类,以下做有简要介绍。
攻击因子可认为外因、外邪,而保护因子可认为是内因、正气,这样用中医语言转换,有助于现代与传统的交流。
一、攻击因子——外因,部分因子可认为外邪,如幽门螺杆菌
1胃酸与胃蛋白酶
“无酸无溃疡”,而胃酸分泌的刺激物有:
1.1乙酰胆碱
进食后,食物刺激迷走神经和胃壁内胆碱能神经,释放乙酰胆碱,促使胃酸分泌。
在一定范围内,进食越多,胃酸分泌越多。
1.2胃泌素
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物、迷走神经刺激和胃窦的机械扩张,均可引起胃泌素的释放。
因此长期高蛋白饮食会提高胃溃疡的发生率。
1.3组胺
组胺会提高泌酸效应。当机体受到理化刺激或发生过敏时,会导致组胺释放。
因此李东垣用风药治疗脾胃病是很有道理的,大多数的风药都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可以抑制分泌物的分泌,所谓风能胜湿。
1.4幽门螺杆菌(Hp)
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而慢性胃炎与胃溃疡密切相关。
较好的抗Hp中药有黄连、黄芩、蒲公英等,目前发现最好的是土荆芥、水团花(其成药是荆花胃康胶丸),土荆芥是治疗皮肤病的常用药,抗菌作用强。
1.5应激
应激状态下,胃酸分泌增加、黏膜缺血
临床上见患者一紧张就胃痛的,应属此例。因此对于此类患者疏肝理气药常有很好疗效。
其他因子如胃动力学异常(保护因子中有论述)、非甾体消炎药、吸烟等,不展开论述。
二、保护因子——内因、正气
西药在削弱攻击因子方面效果还可以,比如抗Hp,抑酸等,但在提高保护因子方面较中医逊色,因此此处重点介绍。
因为保护因子中除了脑肠肽与神经胺类物质、十二指肠制动两个因子外,其他都可归属于胃的生理功能,并且临床上缺乏针对这两个因子的用药,因此略过不论。
为了进一步细化分析,我们从组织学的角度分析胃的结构及功能:
胃共有四层
1黏膜
1.1上皮:粘液细胞——保护作用
中国知网里没有找到针对这层的用药,比如促进粘液细胞分泌等。但白芨含有白芨多糖有保护胃黏膜作用,机制不明,可能与粘液细胞分泌的黏液多糖和粘多糖功能类似。
1.2固有层:三种腺体——分泌胃液
胃液分泌相对过多,胃排空延迟或滞留、胃黏膜屏障弱,属虚,香砂六君丸,半夏、白术皆可抑制胃液分泌,所谓燥湿。
胃液分泌绝对过多,属实,清中汤、左金丸、乌贝散,重则加大黄,促进胃排空。
胃液分泌过少,益胃汤,重则麦门冬汤,其中有人参对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有促进作用,提高内分泌功能。此则所谓气阴两虚证。
1.3黏膜肌层:平滑肌——调节腺体的分泌
未找到相关用药。
2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内含血管、淋巴管、神经
血管问题:
血供减少:黄芪建中汤;
血管炎、血瘀:丹参饮,丹参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且具有明显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淋巴管问题:一般胃溃疡没有这层问题
神经问题:糖尿病后期引起神经末梢病变胃轻瘫——黄芪桂枝五物汤
3肌层:平滑肌——促进胃蠕动
痉挛——香苏散、四逆散等;
松弛——补中益气汤
4外膜:维持胃的一定形态,以及减少与其他脏器的摩擦,有末梢神经分布。
能力不及,未见相关用药情况。
许多理气、芳香化湿方药既可以作用于黏膜层,又可以作用于肌层。
根据组织学的角度分析胃的结构、功能,中医内科学治疗胃痛(胃溃疡多归于此病)的方剂多可囊括进来,能比较容易的对这些常用处方进行分门别类,而且能比较容易的分析处方结构完善与否。
比如清中汤,有二陈汤、豆蔻理气化痰和胃——促进胃动力、减少胃酸分泌,又有黄连、栀子——抗Hp、消炎、抑酸,组方很巧。半夏泻心汤既有削弱攻击因子的药物——黄芩、黄连,又有提高保护因子的药物——人参、干姜、半夏。
但从组织学分析的角度看,可以发现两方结构的不足,半夏泻心汤缺少促胃动力药和改善黏膜血流的药物,因此常见中医大家用半夏泻心汤与四逆散合方,如此组方结构更完善。而清中汤主要是针对攻击因子,缺少保护因子的药物,因此适合实证。
总结一下本文要点:
1把西医的研究结果转换成中医语言,比较系统的认识胃溃疡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及其部分相白癜风该怎么治疗那里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kidsincar.net/wkyzlf/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