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多多少少都有胃病,有些人发现自己得了胃溃疡后很害怕,总觉得自己距离胃癌不远,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胃溃疡是胃黏膜遭受侵蚀慢慢失去对胃壁的保护,幽门螺杆菌和酸性物质则进一步对其进行破坏,从而使得胃壁发作溃烂的一种胃部疾病。胃癌溃疡按发生机制,其实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遗传、饮食、长期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率约1%-3%)等诱因的作用,已经发生胃癌了,胃癌细胞因为生长过于旺盛,肿瘤组织供血供氧跟不上,部分癌细胞被“饿死”,从而形成溃疡。另一种是原来的溃疡长期不愈,溃疡周边细胞受炎症等各种因子长期刺激,发生异变,变成了癌细胞,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溃疡“恶变”,这种情况一般机率不高,不到1%。虽然这两种胃癌溃疡形成过程迥异,但治疗和预后却是殊途同归。
普通胃溃疡与胃癌溃疡的预后是天差地别的,这点不解释大家也应该明白,胃溃疡就算再难治,也还是治得好,而且一般不会危及到生命,往往单纯药物治疗即可。而胃癌却面目狰狞,来势汹汹,一不小心就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医院多例胃癌的统计资料显示,近80%的病人来就诊时已经基本属于晚期,这是个很惨痛的事实。因为胃癌发展到后期,治愈率就很低了,不到30%。在治疗方面,除极少部分早期胃癌可在内镜下切除外,一般都需要外科手术及/或辅助放化疗治疗。
胃溃疡发生恶变有哪些信号?1疼痛性质和规律发生改变胃溃疡的疼痛多表现为上腹部隐痛,呈烧灼样或钝痛,且疼痛的发作与进食有关,一般在饭后半小时到1小时内出现,以后逐渐减轻。如果疼痛失去了上述规律性,变为不定时发作,或成为持续性隐痛,或疼痛性质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则应警惕为癌变的先兆。
2用抗溃疡药物无效虽说胃溃疡易反复发作,但平时服用抗溃疡药物后,症状一般能够缓解。如果按常规服用抗溃疡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变得不明显,甚至无效,就应该怀疑是癌变的先兆。
3进行性消瘦病人在短期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发热及进行性的消瘦,体重减轻,则癌变的可能性极大。
4出现呕血和黑便病人近期内经常发生呕血或出现柏油样大便,大便潜血试验结果持续呈阳性,并且发生严重贫血,这些现象均表明,胃溃疡可能正在恶变为癌症。
5腹部出现包块胃溃疡患者一般不会形成腹部包块,但是如果发生癌变,溃疡就会变大、变硬,晚期患者可以在左上腹部触摸到包块。包块质地常较硬,呈结节状,不光滑。
6年龄45岁以上既往有溃疡病史近期症状反复,如打嗝、嗳气、腹痛,且伴有消瘦者。
7大便潜血阳性反复阳性,医院进行全面检查。
8其他胃手术后5年以上,有消化不良、消瘦、贫血和胃出血症状,出现不明原因的上腹胀闷、嗳气、不适、乏力、消瘦等。
胃溃疡的发病诱因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尚不能完全明了,但已经明确的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及抗血栓药物,以及胃酸分泌过多、遗传因素、心理和情绪波动、饮食的无规律性、嗜食零食、吸烟、饮酒、地理环境和气候有关,肺气肿和乙肝等慢性疾病也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有一定关联。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2药物及饮食因素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皮质类固醇等药物易致此病发生,此外,长期吸烟,长期饮酒和饮用浓茶、咖啡似亦有一定关系。
(1)各种阿司匹林制剂: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引起胃痛及不适,严重者可有呕血、黑便等,胃镜检查可发现胃黏膜炎症、糜烂及溃疡形成。
(2)激素替代药:消炎痛和保泰松这类药物属激素替代药,对胃黏膜有直接的损害作用,可导致急性胃溃疡。
(3)解热镇痛药:如A.P.C,扑热息痛,去痛片以及感冒通等感冒药。
3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性溃疡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致,胃酸是溃疡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所谓“无酸无溃疡”。
4应激精神因素急性应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的人易患消化性溃疡。
5遗传因素在一些罕见的遗传综合征中,如多发性内分泌腺腺瘤I型、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等,消化性溃疡为其临床表现的一部分。
6胃运动异常部分胃溃疡患者存在胃运动障碍,如胃排空延缓所致胃酸分泌增加和十二指肠-胃反流所致胆汁、胰液和溶血卵磷脂对胃黏膜的损伤。
7其他因素如与I型单纯疱疹病毒局部感染可能有关。肾移植或免疫缺陷的患者中,巨细胞病毒感染亦可能参与。
防胃癌食疗方(1)、大蒜——大蒜中所含的脂溶性挥发性油能激活巨噬细胞,提高抗癌能力。大蒜中的含硫化合物也能杀灭肿瘤细胞。
(2)、洋葱——洋葱含有谷胱甘肽以及多种营养素,所以能对癌细胞产生一定的抵制作用。
(3)、西蓝花——西蓝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对幽门螺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广州白云山陈李济胃疡宁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kidsincar.net/wkyzlf/6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