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时期的张枣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11年前的3月8日夜晚,诗人张枣在德国病逝。一时间,媒体和网络上“梅花”一词的容量暴涨,许多人因他的病逝想到了这首《镜中》。纸媒和网络上许多文学和文化网站都有纪念张枣的专栏,北京、四川和上海的诗歌界和艺术界也举办了好几场张枣纪念会。清明时节,还有人在网上为他开了悼念馆,有许多人去祭酒献花。以后每年此时,在长沙张枣的墓前,都会如期摆上来自陌生读者的鲜花。而对张枣作品的阅读,正逐年形成一种现象。
早在年代,张枣刚写出《镜中》,诗人柏桦就说此诗将让他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如今这首诗已然成为张枣的代表作,和新诗史上的那些著名短诗一起,广为流传。而他其他更为深奥复杂的诗歌,则在继续等待知音。
《镜中》手稿
张枣,湖南长沙人。著名诗人,学者和诗歌翻译家。文学激情燃烧的20世纪80年代初,青年张枣顶着诗歌的风暴入川,二十诗章惊海内,以《镜中》《何人斯》等作品一举成名,成为著名的“巴蜀五君子”之一。诗人柏桦说,他二十出头写出的《灯芯绒的幸福舞蹈》,就足以让他的同行胆寒。他精确而感性的诗艺,融合和发明中西诗意的妙手,一直风靡无数诗歌爱好者,据说包括周杰伦在内的音乐人都喜欢他的诗。
年,张枣提前离开了风起云涌的诗歌江湖,赴德留学。他还有一个秘密的目的,他特别想让自己的诗歌能容纳许多语言的长处。但对于在国内少年成名的诗人,出国最大的困难就是失去朋友,这是最惨烈的部分。孤独是他感受得最多的东西。孤悬海外的二十年间,张枣写出了《空白练习曲》《卡夫卡致菲丽丝》《跟茨维塔伊娃对话》《云》《边缘》等诗作,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现代性的追寻》,以及若干论文、随笔。
年,张枣回国。此前,北岛曾多次劝他别回国,否则会毁了他的诗歌创作。但张枣相信,诗歌能因地制宜。他在国内度过了年轻而快乐的最后几年,好玩、好美食,但是也有偷偷地勤奋,不给人看的时候。年初秋张枣在德国
“我将被我终生想象着的/寥若星辰的/那么几个佼佼者/阅读,并且喜爱。”直到去世前,张枣正式出版的诗集只有一部《春秋来信》,他几乎是汉语新诗诞生以来写得最少的诗人。从大学时期到他去世,他有将近30年的写作时间,却只留下不到首诗,其中还包括他不愿意示人的几十首早期习作,加起来平均每年不到5首诗。这其中他自己认为值得留下的,不到80首。张枣极端地相信,诗有不言而胜其言者,正所谓“珠玉不可多得,以其珍也”。
他说:“一切做得好的东西,是因为其中包含了巨大的浪费。也就是讲,一个东西只需要30%就可以像那个东西了,做到60%就更像那个东西了,做80%就很像那个东西,做到%就是那个东西了,但如果做到%甚至%就是浪费,但这个东西看上去就不一样。……所以我认为,那个完美的幻想。把这个声音发出来的那个妄想,就是一个浪费自己的妄想。”
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后来的诗歌饕餮者,几十首诗当然是不够的,网络上一直有人寻求、打探更多的张枣作品;而对于张枣诗学更充分的挖掘和认识,我们也需要尽可能全面地去读他文字的方方面面。这也是我们四处搜罗张枣散落的文字,整理成集的原因之一。
张枣去世之后,他的佚诗、随笔、译诗陆续得到整理,《张枣的诗》《张枣随笔集》《张枣译诗》先后出版。去年,由亚思明女士翻译的博士论文《现代性的追寻》也已推出单行本,再加上其他方面的新发现,结集出版一套较系统、完备的《张枣诗文集》可以说基本具备条件了。
柏桦、张枣、钟鸣、欧阳江河,年于成都四川工人日报社宿舍前(肖全摄)“大家好好保重。研习文艺,有如研习人生。”
《张枣诗文集》继续由张枣的学生、学者颜炼军担任编者,他已编辑出版张枣著作多种。本次搜集整理张枣诗文的新收获大致有三方面:一是由山东大学亚思明女士从德语翻译出的张枣博士论文;二是诗人众多生前友人贡献的数十通书信;三是新整理的讲稿和近年陆续发现的佚作。
根据内容,诗文集编为五卷:《诗歌卷》《诗论卷1·现代性的追寻》《诗论卷2·讲稿随笔》《书信访谈卷》《译作卷》。
《诗歌卷》为张枣诗歌全编,在诗人生前自选诗集《春秋来信》和去世后整理出版的诗集《张枣的诗》的基础上,增补近年陆续发现的《拉丁黑门》《北京城的碎片》等佚诗。在内容编排上分为三个板块:“春秋来信”“集外诗”和“早期诗”,以此保留了《春秋来信》作为诗人生前唯一自选诗集的特殊价值。全部诗作只有首,它们构成了张枣诗艺的总和,其中不少已是汉语诗歌中的名篇,其他则仍然有更大的空间等待开掘。
独立成卷的《诗论卷1·现代性的追寻》,是张枣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张枣从一个当代诗人的写作经验出发,构造了一种个人的新诗史逻辑,梳理年以来的中国新诗发展史,既拓宽我们对张枣诗学认识的边界,也为常规文学史补充一种视角。
《诗论卷2·讲稿随笔》较之此前张枣的随笔集,除新增《雪花》等短文外,最重要的收获是一篇近三万字的关于卞之琳、闻一多的比较文学讲稿。张枣的诗歌细读功力极好,讲稿本身就是一堂堂精彩的现代诗歌课。新收入的这篇讲稿由张枣9年课上的学生张逸飏记录整理,整理时正值疫情肆虐,她又居日本暂不能回国,幸好乃父张有正先生尽心尽力,讲稿资料才得以从地下室翻检出。
《书信访谈卷》收录张枣先生写给友人、同行和学生的信件六十余通。其中涉及诗学讨论、《今天》(海外)杂志的编辑工作,等等。每一通书信都有当年的收信人或相关人士做了笺释,他们关于书信背景、缘由的说明,本身也自有价值,提供了宝贵的时代信息。张枣的书信几乎都为首次公开,这是整套诗文集的核心价值和亮点之一。在通讯尚未发达的年代,诗人的通信中极少闲谈,有不少关于诗艺、关于正在创作的作品的探讨,这些鲜活的原初材料,无可替代。此外,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张枣个人的生活状态,比如他在德国之孤绝程度,他在一通信中透露他长达七年的酗酒和严重的胃溃疡及其药物依赖,读来令人动容,可以窥见他一段时间内的诗是在如何“痛”的境况下写出来的。书中最后一通信同样令人扼腕,病中的张枣写给他的学生:“已经到晚期,也转移多处,来日不多了。大家好好保重。研习文艺,有如研习人生。师字。”
《译作卷》即张枣译诗、译文合集,卷末附有编者编纂的《张枣年谱简编》,可以作为张枣研究的重要参照。
张枣自青年时期在四川绽放诗才始,一生以诗行世,为我们留下了这些芬芳的诗篇,还有无尽的念想和诗歌的可能。如今已然故去11年,他的文字终于得到尽可能完全的整理结集,算是一种告慰,也为读者、学者的系统研读提供了便利。
书名:张枣诗文集
作者:张枣
编者:颜练军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年3月
开本:32开
成品尺寸:×mm
装帧:平装(函套装)
页数:0(共五卷)
定价:.00元
ISBN:6
购买链接?当当购买?京东购买扫码进入官方微店购买冷军亲笔书名,与蒲松龄来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最飒大女主司藤来袭,同名网剧三网齐发张枣:我将被我终生想象着的几个佼佼者阅读,并且喜爱整理/排版:李亚辉李淡宁
初审:蔡曦刘芳念
终审:苟世建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kidsincar.net/wkyzlf/7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