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肯定癌前病变将来就是癌症,我们也无法排除它会最终走向癌症的可能性。
来源:医学界消化频道
作者:来自星星的你
什么是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又称为癌前疾病,是指具有恶性转化可能性的病理改变,虽然本身不是癌,但具有发展为癌的潜能,患者发生相应癌的风险增加,应当注意,癌前疾病(或病变)并不是一定会发展为癌。
癌前病变和癌的关系
癌前病变与“癌”字挂钩,难免会被认定二者之间存在某种亲属关系,事实上,癌前病变一个癌细胞都没有,和癌症早期征兆也非同一概念。
癌前病变是一个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不稳定性。像一些良性病变,如果早期予以干预治疗,则病情可逆,若是得不到有效控制,则有可能往癌症的方向发展。比如我们熟知的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这些都与胃癌相关,但它们真正演化为癌的可能性却只有2%-3%左右。又如同癌症基因检测,我们可以预测受检对象的患癌风险,即便测出高达80%的患癌风险,但也无法确定癌症是否会真的发生。因此,癌前病变和癌症并不能划上等号。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癌前病变与癌症相距甚远,那为什么要戴上“癌前”的帽子让人心惊胆战呢?因为,就像我们不能肯定癌前病变将来就是癌症一样,我们也无法排除它会最终走向癌症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界定癌前病变,并予以积极治疗可以最大程度规避患癌风险。
常见胃癌癌前病变有哪些?
①胃息肉
并非所有息肉都是癌前病变,界定癌前病变首先要判断息肉的病理类型,如果是炎症性息肉或是腺瘤样增生,大可不必紧张。但如果是属于腺瘤性息肉,则有可能往恶性肿瘤的方向发展,临床上应该积极干预治疗,并制定严格的随访方案。所以,在息肉大于5毫米时,就有必要活检以确认其病理特征,而当其大于8毫米甚至1公分时,建议镜下直接完整切除,并送检。
②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变。
由于萎缩性胃炎的症状、体征无特异性,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且萎缩的病灶在胃内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在医师钳取病理标本时,对部位、数量和深浅都需注意,否则容易漏诊,所以确诊主要靠胃镜检查和准确取检。
当然并非所有的萎缩性胃炎都会发生成胃癌,它需要建立在肠上皮化生、异性增生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及不良因素的作用下才可能发生。有专家研究,这些癌前病变到发生癌变的时间:萎缩性胃炎11.6年,肠上皮化生11.4年,异型增生5.7年,肠上皮化生(中、重度)+异型增生(中、重度)4.5年[1]。
③残胃
残胃作为一种癌前病变,它与胃癌的关系也一直受到重视。残胃癌一般认为是因良性病变做胃大部切除术后10年以上在残胃发生的癌。残胃患者胃癌的发生率是健康人2-12倍,而比服药治疗胃病者高2-4倍。
④恶性贫血
贫血是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引起体内储存铁缺乏,影响细胞的血红素合成而发生的,也是就说贫血本就伴有铁缺乏。而铁元素缺乏,易导致舌、食管、胃和小肠黏膜慢性萎缩,使胃酸过低或缺乏。其后果是大量细菌在胃内聚集、繁殖,并且使摄入体内的硝酸盐与胃内胺类物质合成强致癌物亚硝胺,进而导致了胃癌的发生。因此,恶性贫血被列为胃癌癌前病变的一种。
⑤胃溃疡
当胃溃疡反复发作时,胃黏膜反复受到破损刺激,就可能会恶变,发生胃癌。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造成胃溃疡的细菌是引发几乎所有胃癌病例的元凶。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溃疡家族”中,胃溃疡离癌症最近,恶变率约为2%-5%。
⑥胃黏膜异型增生
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是指胃粘膜上皮和腺体的一类偏离正常分化,形态和机能上呈异型性表现的增生性病变。一般认为,恶性肿瘤发生前,几乎均先有异型增生,很少可不经过这个阶段而直接从正常转化为恶性的。异型增生是介于单纯性增生及肿瘤性增生两者之间的交界性病变,是真正的癌前期病变。
癌前病变可终止发展
癌前病变通过医疗干预是可以逆转的,积极治疗可将病变终止在某一状态,使其不会往癌的方向发展。
如萎缩性胃炎,如果患者只属浅表性胃炎,一般仅给予饮食、生活方式的指导及HP检测等,或已是处于中度阶段,增加保护胃粘膜的药物,有HP感染的患者严格正规的抗HP治疗。但若发展到重度萎缩性胃炎,甚至出现异性增生,此时则应该提高警惕,除了相应的药物干预之外,还应每3个月至半年的时间接受胃镜复查及肿瘤标志物等相关检测,将癌前病变扼杀在摇篮期。
参考文献:
1.杨少波,王孟薇胃痛前黏膜变化的自然演变规律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liushiyi
yxj.org.cn来稿邮件主题为:医院+科室+姓名小编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kidsincar.net/wkyzlfa/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