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属于消化性溃疡的一种,即胃黏膜在胃酸和胃蛋白酶等的腐蚀作用下发生的溃疡,一般发生在胃黏膜接触胃酸和胃蛋白酶的部位,其深度可达到或穿透黏膜肌层。
胃溃疡的发病原因胃溃疡的病程长,有慢性且反复发作的特点,发病常在秋冬及冬春季之交,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迄今仍未明确。
但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的腐蚀作用、胃黏膜防御系统之间的不平衡、胃窦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密切相关,同时也与遗传、地域、环境、精神、饮食等因素有关。
此外,药物及化学品的刺激,都可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酸氢离子由胃腔进入黏膜层,并引起组胺的释放,进而加重胃黏膜层损伤,产生胃黏膜肿胀、出血等症状。
可诱发胃溃疡的相关药物1、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等可抑制环氧酶,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使胃肠黏膜失去保护作用,导致黏膜-碳酸氢盐屏障功能减退,使其更易受到传统危险因素(酸、酶、胆盐)的侵害,发生消化性溃疡;
阿司匹林尚可破坏黏膜屏障,直接损伤胃黏膜,减少内皮细胞增生,减少溃疡床血管形成,促发溃疡产生;
氯吡格雷、噻氯匹定、西洛他唑可抑制二磷酸腺苷,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抑制血小板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减少血管增生,减缓溃疡愈合而导致出血、溃疡。
2、非甾体抗炎药:水杨酸钠、贝诺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可直接作用于胃肠黏膜上皮细胞,使黏膜充血、糜烂,并影响凝血机制,致使胃肠出血形成溃疡。保泰松、吲哚美辛等可引起胃炎、十二指肠炎、胃肠黏膜糜烂等。
3、糖皮质激素:可的松、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能改变胃黏膜的厚度与成分,减弱胃黏膜的自身屏障保护作用,使胃黏膜易受胃酸的侵蚀。
同时,糖皮质激素类药能抑制胃黏膜细胞的更新,致使消化道发生急性溃疡和导致潜在性的慢性溃疡明显恶化。
4、抗高血压药:利血平可刺激胃酸分泌而损害胃黏膜;胍乙啶等可使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多,易发生胃溃疡及出血。
5、抗肿瘤药:洛莫司汀、氟尿嘧啶、去氧氟尿苷、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等可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溃疡或出血。
6、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格列本脲、格列奇特、格列吡嗪等,能兴奋迷走神经,使胃酸分泌增多而引起胃黏膜损伤,导致胃溃疡、胃出血、胃穿孔。
7、抗菌药物:大环内酯类的红霉素、吉他霉素等,可直接刺激胃黏膜,对胃黏膜产生损伤,出现呕吐、腹泻、腹痛,严重时可导致胃溃疡发生。
红霉素是胃动素受体的激动剂,可刺激胃窦和十二指肠收缩,引起肠蠕动改变,导致腹泻、肠痉挛。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四环素、新霉素等抗生素可直接引起肠黏膜损害、肠上皮纤毛萎缩、细胞内酶活性降低,导致吸收不良性腹泻、溃疡。
8、抗过敏药:氯苯那敏、异丙嗪、苯海拉明等抗组胺类药,可刺激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引起胃肠溃疡及出血。
药物致胃溃疡的原因分析药物致胃胃溃疡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使用药物的剂量大,疗程长。
2、空腹用药。
3、伴有慢性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肠炎等。
4、老年人胃粘膜对药物敏感,肝酶活性降低,药物清除率降低,增加了对胃肠损害的不良反应。
5、多种药物联用,如联合应用NSAIDs则使出血危险性加倍,糖皮质激素和NSAIDs合用,胃肠道疾病的危险性增加约2倍。NSAIDs合用其他易致溃疡的药物,如抗凝血药,以及幽门螺旋菌感染,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吸烟酗酒等因素也会使NSAIDs致胃肠损伤的危险性增加。
6、严重的基础疾病、高龄患者、长期住院患者、胃肠道疾病的危险性较高。
药物引起胃溃疡的处理措施1、针对消化性溃疡治疗的原则是:
①及时停用明确导致溃疡的药品;
②缓解疼痛或消除症状;
③治愈和加速溃疡创面的愈合;
④防止严重并发症(胃和十二指肠出血、穿孔或梗阻)的出现;
⑤防止溃疡复发;
⑥联合抗酸剂和胃黏膜保护剂组成复方药物,以互相取长补短,同时与抑酸剂(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联用,对抗溃疡。
2、针对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当前推荐的治疗方案可分为两类,即以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加用抗生素的三联、四联抗生素疗法或联合中药治疗。
近年来随着对中药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越来越多,证实多种中药及方剂对幽门螺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高效、低副作用的抗HP中药制剂的研发日渐成为趋势。如陈李济胃疡宁丸。
陈李济胃疡宁丸是治疗胃溃疡或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具有根除HP的纯中药制剂。其组方药物中,白术、山药健脾补气,乌药、高良姜行气止痛,青皮疏肝破气,目前已被证实具有良好的抗HP作用,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和胃、制酸止血之效。该方通过整体机体阴阳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减轻症状、减少复发,具有很好的抑制HP生长的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kidsincar.net/wkyzlff/5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