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左金丸,出自《丹溪心法》卷一。具有泻肝火,行湿,开痞结之功效。主治肝火犯胃,漕杂吞酸,呕吐胁痛,筋疝痞结,霍乱转筋。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反流性食管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幽门梗阻、肠胃道神经官能症、不寐、睾丸肿痛、急性细菌性痢疾等病证。而必须症见胁肋及脘腹胀痛,呕吐,吞酸嘈杂,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者之病人。
方歌左金连茱六一丸,肝火犯胃吐吞酸;再加芍药名戊己,热泻热痢服之安;连附六一治胃痛,寒因热用理一般。
组成黄连(一本作黄芩)六两、吴茱萸一两或半两
用法上为末,水为丸,或蒸饼为丸。每服五十丸,白汤送下。现代用法:为末,水泛为丸,每服3g,开水吞服。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效泻肝火,行湿,开痞结,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症见胁肋疼痛,嘈杂吞酸,霍乱转筋,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
本证由于肝经火旺,横逆犯胃所致。肝经自病则胁肋胀痛,犯胃则胃失和降,故嘈杂吞酸,呕吐口苦。《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肝经布于胁肋,肝气郁滞则胁肋胀痛;肝火犯胃,胃失和降,故嘈杂吞酸,呕吐;肝火循经上炎,故口苦;舌红苔黄,脉象弦数,乃肝郁而化火之征。证属肝郁化火.横逆犯胃。治宜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方中重用苦寒之黄连为君,一者清泻肝火,即所谓“实则泻其子",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再者,黄连且可清胃火,胃火降则其气自降,标本兼顾,一举两得,故对肝火犯胃之呕吐吞酸尤为适宜。但纯用苦寒又恐郁结不开,故又少佐辛热疏利之吴茱萸,取其下气之用,可助黄连和胃降逆;其性辛热,开郁力强,佐于大剂寒凉药中,非但不会助热,且使肝气条达,郁结得开;又能制黄连之苦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一药而佐使之功咸备。本方特点为辛开苦降,肝胃同治,使肝火得清,胃气得降,则诸证自愈。
本方一名回令丸,《医方集解》又名萸连丸。
左金丸是中药反佐法的典型处方之一。反佐是寒药中佐以热药;热药中佐以寒药。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黄连泻心火而凉肝;吳萸温中理气,故两者配合相得益彰。
肝生于左;肺生于右。肝木火旺,克土犯胃,故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苦水,不喜热饮。肺为金剑,直指肝木,去了肝“地”,此时便称为“左在金”了。肝火平息;胃土复原,病症即刻消失。
本方由姜黄连、吴茱萸二味药物组成。用于肝经火旺所致之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嗳气口干,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症。有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功。唐容川云:病左胁痛,及呕酸苦者,肝火也。以金平木,清火生金,其理至妙。
《血证论》吴鹤皋云:左金者,黄连泻去心火则肺金无畏,得以行金令于左以平肝,故曰左金。
《医方考》心属火,肝属木,肺属金,肝位于右而行气于左,肝木得肺金所制则生化正常。本方清心火以佐肺金而制肝于左,所以名曰「左金丸」。本方又名「回令丸」,有得胜回营交令之意。
本方加白芍药名「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清热止泻,缓急止痛之效。戊为胃土,己为脾土,本方善于泄肝,使木不克土,戊己自安,故以命名。
加减用药
如肝胃不和,加四逆散;胃痛泛酸,加乌贼骨、煅瓦楞;肝胃郁热,加金铃子散;湿热泻痢,腹痛较剧,加黄芩、白芍;梅核气,加橘络、旋复花、郁金;不寐,加钩藤、夏枯草、合欢皮等。
禁忌吐酸属脾胃虚寒者忌用。
类方鉴别
左金丸与龙胆泻肝汤,都可用于肝经实火,胁痛口苦等。但左金丸主要用于肝经郁火犯胃之呕吐吞酸等证,有降逆和胃之功效,无清利湿热作用,泻火作用较弱;龙胆泻肝汤主要用于肝经实火上攻之目赤耳聋,或湿热下注之淋浊阴痒等证,有清利湿热之功,而无和胃降逆作用,泻火之力较强。
附方
左金汤(《随息居霍乱论》)本方加制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壳、竹茹、藿香构成。功能清热化温,止呕和胃。主治霍乱吐泻转筋,心烦热渴,手足寒。
左金丸(《医学纲目》)黄岑、吴茱萸研末制丸,用白术、陈皮煎汤送下。功能清肺热,泄肝火。主治肝火脉肋刺痛,往来寒热,泄泻淋闭,头目作痛。
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加白芍构成。功能清化湿热,缓急止痛。主治腹痛泄泻,胃痛吐酸,以及湿热泻痢,腹中急痛。
方论选录
《医方考》:左金者,黄连泻去心火,则肺金无畏,得以行令于左以平肝,故曰左金。吴茱萸气臊味辛性热,故用之以为反佐。以方君一臣一,制小其服者,肝邪未盛也。
《医方集解》:此足厥阴药也。肝实则作痛,心者肝之子,实则泻其子,故用黄连泻心清火为君,使火不克金,金能制木,则肝平矣;吴茱萸辛热,能入厥阴肝,行气解郁,又能引热下行,故以为反佐。一寒一热,寒者正治,热者从治。
《古方选注》:经脉循行,左升右降,药用苦辛,肃降行于升道,故曰左金。吴茱萸入肝散气,降下甚捷;川黄连苦燥胃中之湿,寒胜胃中之热,乃损其气以泄降之,七损之法也。当知可以治实,不可以治虚,若误论虚实而用之则误矣。
《医宗金鉴》胡天锡曰:此泻肝火之正剂。独用黄连为君,以实则泻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势;吴茱萸从类相求,引热下行,并以辛温开其郁结,惩其汗格,故以为佐。然必木气实而土不虚者,庶可相宜。左金者,木从左,而制从金也。
《谦斋医学讲稿》:方中黄连入心,吴茱萸入肝,黄连的用量六倍于吴萸,故方解多作实则泻其子,并以吴茱萸为反佐药。我认为肝火证很少用温药反佐,黄连和吴茱萸归经不同,也很难这样解释。从效果研究,以吞酸嘈杂最为明显,其主要作用应在于胃。黄连本能苦降和胃,吴莱萸亦散胃气郁结,类似泻心汤的辛苦合用。故吞酸而兼有痰湿粘涎的,酌加吴茱萸用量,效果更捷。
医案精选
胃痛(幽门螺旋杆菌)
王某,女,40岁。年5月初诊。
症见:胃脘烧灼感,嗳气反酸,纳少,食后诸症加重,口淡无味,舌红、苔白腻,脉滑。曾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Hp(+)幽门螺旋杆菌阳性。
处方:紫苏梗10g,炒白术9g,白芍12g,吴茱萸5g,川黄连5g,枳壳9g,高良姜6g,党参12g,炙甘草6g,鸡内金9g,香附9g,川厚朴9g。5剂,水煎服,一天一剂。
二诊:胃痛减轻,烧灼感好转,胃口恢复,效不更方,原方续服5剂。
三诊:胃口正常,腹痛基本无,脸色红润,原方去枳壳,加藿香9g,茯苓12g。继服15剂后复查幽门螺旋杆菌阴性。
胃痛
李某某,男,45岁。年7月初诊。
主诉:胃痛反复发作6年余,加重2个月。
现病史:病人形体消瘦,面色晦暗少华,经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胃炎,病情迁延,近期又因工作劳累、饮食不节而病情加重,胃脘胀满、疼痛,喜温喜按,每于食后2小时较重,嘈杂吞酸,胁胀,时有口泛清涎,口苦而黏,胸闷善太息,纳呆,身倦乏力,大便质稀,每日2次,手足冷,舌暗红、苔黄腻,脉弦细。
中医辨证:肝气犯胃,寒热错杂。治法:疏肝理气,调和脾胃。
处方:柴胡9g,黄芩9g,半夏9g,党参10g,干姜9g,黄连6g,吴茱萸3g,炙甘草3g,乌贼骨15g,生姜3片,大枣6枚。7剂,水煎服,一天一剂。
二诊:服药3剂后,症状明显好转,7剂后胃痛基本消除,效不更方,原方继服7剂而愈。
按:左金丸是治疗肝火犯胃,肝胃不和的常用方,黄连和吴茱萸用量比例为6:1,是中医以反佐法组方治疗肝火犯胃的经典方剂。临证以呕吐吞酸,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细为辨证要点。目前广泛运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如用于肝火犯胃型急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胃肠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等的治疗。吞酸重可加海螵蛸、浙贝母;胁痛可加四逆散或加柴胡、白芍、延胡索、赤芍等疏肝理气止痛;合并有湿热可加黄芩、葛根、车前子、茵陈、滑石等清热利湿;胃火盛加金银花、黄芩、竹茹等;呕吐者加竹茹、枇杷叶、芦根等;有瘀者加丹参、红花、赤芍等。也可运用于头痛,失眠等属于肝火上炎。配半夏厚朴汤运用于梅核气。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如照方抄录服药,后果自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kidsincar.net/wkyzlff/7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