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的醫生涼茶
每當覺得感冒、發冷流鼻水,抑或熱氣口嚨痛,你會用咩方法?睇醫生?抑或好像老一輩那樣,到涼茶鋪飲返碗廿四味、夏枯草或感冒茶,讓症狀立刻減緩。
而事實上,涼茶會出現是因為嶺南地方自古多有瘴氣,炎熱多雨潮濕使身體易聚火,於是人們就地取材,採集藥性寒涼、清熱生津、祛濕解毒的中草藥,煎成各種涼茶,這漸漸變成民間習慣。而涼茶文化與香港人的發展歷史息息相關,且淵源悠長。
01香港涼茶發展史
19至20世紀中後期,港人普遍對中醫藥很重視,當時港英政府不容許華人看西醫,華人對西醫亦缺乏信任,因此每當身體不適,會靠飲用涼茶。當時香港涼茶鋪多為小規模家族生意,一般都是由創辦人創出療效較有效的涼茶配方,然後後人沿用這家傳配方或稍作改良以煎製涼茶,因而一代傳一代,且每間涼茶鋪都有其獨特的配方。
20世紀20至50年代是涼茶發展的黃金時期,香港的街頭巷尾到處可見連鎖的涼茶店,除了賣涼茶外,還會出售各種草藥供市民挑選買回家自己煎製,亦會有一些小食出售,成為平民百姓的廉價娛樂消閑好地方。
及至70年代的香港,由於西醫漸漸普及,開始降低人們對涼茶的關注度,經過時間的考驗及淘汰後,現存的傳統涼茶店只剩下一些強者企業。另一方面,亦有一批新式涼茶店崛起,除涼茶外,它們亦兼賣一些草本健康飲品、龜苓膏、甜品及茶葉蛋等。一些涼茶企業甚至推出包裝式的涼茶飲料、沖劑、於涼茶店、便利店、超市出售。
02傳統涼茶店的黃金歲月
本地最老的涼茶店當屬王老吉涼茶店,發明於清朝道光年間,被公認為涼茶始祖,有「藥茶王」之稱。後來王老吉藥號分成兩支:一支歸入國有企業,發展成「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王老吉牌」沖劑產品;另一支則由王氏家族的後人帶到香港落地生根。
昔日的涼茶鋪,往往會飄逸出濃濃的藥草味道,有苦味的涼茶(廿四味、水翁花、感冒茶等等);亦有甜味的涼茶(五花茶、夏枯草、竹蔗水)。有部份店舖還會提供嘉應子、陳皮梅等涼果,讓客人送苦茶之用。而每一間涼茶店更會用同一款盛載涼茶的銅壺,作為一個賣藥商標。
銅壺通常每間店都有兩個,形狀似鼎非鼎,似壺非壺。一個用來裝苦茶,一個裝甜茶,以前多為葫蘆形,惟後來打銅師傅覺得這樣製作工藝太花時間,成本太高,才將形式略為改變。但改變後仍然可看得出是由葫蘆變形而成。
舊日的涼茶店內多設有收音機與「麗的呼聲」,顧客可坐在店內慢慢享受,聆聽天空小說以及特備的粵曲節目、粵劇轉播、足球賽事等,成為一種生活情趣。當時娛樂條件不如今天般豐盛,一般小市民僅花費一兩角錢極低廉的消費,即可在涼茶店消磨一個晚上。有涼茶店還供應當天報紙,任由閱讀;或於店內裝設點唱機,吸引一批愛聽歌的青少年來唱流行歌。當時的涼茶店可算是勞苦大眾工餘的好去處。而涼茶在老一輩港人的心目中,更是一種不可缺少的保健飲品。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掃描二維碼
关關注我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kidsincar.net/wkyzlyy/5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