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脾是后天之本”,主运化,脾与胃互为表里。一脾一胃,一脏一腑。那脾与胃到底区别在哪?
脾胃之别胃得病时,易热、燥、滞、实,热和燥不是一个东西,热是热,而燥是干的意思。脾得病时,易寒、湿、虚。就脏腑的喜恶而言,胃喜湿恶燥,脾喜燥恶湿。胃气喜降,脾气喜升。
脾胃病处理由上述可知急证慢病常有不同处理方法,但不是急性病就绝对地要清胃。
急性病时,胃容易燥、热、滞,一般采用清的办法(清胃),而对于脾,则要固护脾气(护脾)。对于慢性病或久病虚证,则要注意健脾。病久了容易影响到脾的运化功能,而治疗时健脾,脾气足了,抵抗病邪的力量和恢复正气的力量就会足,便于恢复健康。
脾很重要。脾据临床数据显示,广东地区很多人存在脾虚的问题。今天我们从岭南的气候状况出发,来探讨一下脾虚的成因,以及脾虚胃弱或者因为饮食习惯造成的积滞调理的调理方法。
岭南气候特点思考岭南地区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当地人生理和病理的影响情况,是中医学习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一种思考方法。
岭南地区全年温热,广东地区温病派和伤寒派大家刘赤选教授的《温病知要》曾指出广东地区全年有暑气。另外,广东地区潮湿多雨,容易造成有湿气。全年温热造成皮肤容易出汗,气本来对肌腠和毛孔有收涩作用,但出汗越多气伤得越明显,毛孔越容易开,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广东人很多有气虚和困湿的体质。
广东地区由于地势低,易把湿气困住,加上常下雨湿气停留,温热的环境中,广东人喜欢居住在凉爽的地方,开空调,吃生冷,喝凉茶,凉茶本有去暑气的作用,但过了头就有问题了。
注意综上而言,由于气不足,生发不够好,广东人脏腑偏于柔弱。由于脾气虚,体内易困湿,外面又多雨的话,外湿和内湿困在一起,平时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由于我们的肌腠容易开,所以用药不宜太过发散。比如治感冒,发汗时用到麻黄、香薷这些药物时剂量不宜太大(当然这个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二、由于脏腑柔弱,药力也不宜过强,吃的食物也不宜过于刺激。广东医生喜欢用花类的药物,如素馨花,南豆花,水翁花,广东凉茶里的五花茶。这些花类药物清散,把邪气散掉,又不影响正气,比较适合广东人柔弱的脏腑。
三、用药和食疗时动静结合。比如煲汤时放陈皮或萝卜之类食物,有行气消滞的作用,在一些补益的汤中加入这些,是动静结合的思路。
外湿和内湿困在一起,在用药时会注意到,外湿采取散的方法,内湿采用渗泄(就是利尿的方法),同时注意气机的升降,调节脾升胃降。
脾胃虚弱的调理胃主受纳,是把食物吃进去的功能;脾主运化,是把吃进去的食物运到各个脏俯中。所以在调理时,需分清什么是胃的问题,什么是脾的问题。
胃弱的人,胃口差不想吃东西,或吃下去的东西容易作呕吐出来,或早上起床时容易干呕。脾虚的人,吃下没问题但容易饱胀,且饱胀感不易消失,或者本该升上来的气不升,容易有头昏和四肢困重这些运化失常的表现。
分清这两种情况之后,就可以选择要吃的食物了。
胃气偏弱的人,可以用脏气疗法,吃麦芽糖、鸭胗、胡椒猪肚汤之类暖胃补胃的食物。胃弱的人吃麦芽糖疗效不错,一般发烧或腹泻之后不想吃东西,选择吃点麦芽糖会比较好,既补充能量,又补充因病而损伤的胃气和津液。
脾虚的人,可以选择五指毛桃、淮山、莲子、芡实之类的汤水。客家菜中常有五指毛桃煲鸡汤或猪脊骨(广东人称为龙骨)汤。中医药大学黎炳南教授用大剂量五指毛桃治疗小孩蛋白尿效果显著,很多孩子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都控制不下来(蛋白尿),在他补脾肾的药物尤其是五指毛桃的治疗下,疗效都非常好。五指毛桃汤很香,起到补气的作用。广东人称五指毛桃为南芪,和北芪相比,有北芪的补气之力,但没有北芪的升提的作用和燥热的性质,用起来效果好。
脾胃都弱的人,可以用开胃汤,用麦芽、鸡内金、淮山这些既补脾又养胃又有些消导作用的药物,用来煲牛肚、猪肚之类的汤。
有关脾胃的问题都不是小问题,出现问题时一定要及时纠正。在调理时更要辨证,分清脾胃的关系。
大夫介绍
麦志广大夫副主任中医师,名中医杨群玉传承弟子,并得遇多位高师指点。中医临床20余年,精研《伤寒论》、《黄帝内经》。注重四诊合参,对咳喘、过敏性鼻炎、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肠胃炎,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带下证,湿疹、皮炎等治疗有独到经验,尤擅长治疗儿童常见病,如发烧、咳嗽、积食、鼻炎等,注重调理小儿体质,疗效显著。出诊时间:周四、日下午
-广州-
正安中医
天河区珠江新城花城大道88号
优托邦2座首层A
预约电话
--
--5
回访电话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kidsincar.net/wkyzyzl/5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