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扶阳论坛
浅述性理疗病法之“怨”与脾胃病的相关性
柏琳娜·蔡小卓刘力红(指导)
(广西中医学院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广西·南宁·)
性理疗病法为清末王凤仪先生所创,其旨在运用各种调心手段,调整患者气机使患者自行将体内的痰饮、瘀血等病理物质通过汗吐下等排泄途径排出体外的治疗方法。而五毒学说是该法对疾病认识的核心内容,王氏将五种不良情绪:怒,恨,怨、恼、烦,合称五毒,分别与肝、心、脾、肺、肾相对应。怒伤肝,恨伤心,怨伤脾,恼伤肺,烦伤肾。本文欲就五毒中“怨”毒与脾胃病的相关性进行阐述,寻找与心身医学及中医心理学相关的理论支撑,以便更好,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R
:A
:CFYF(10003402
:G
怨;脾胃病;王凤仪;性理疗病法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除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外,心身医学等心理学领域也认为情志对消化系统有重要的影响,并将消化道溃疡、病毒性肝炎等中医脾胃病列为心身疾病。王氏性理疗病法以“拨阴取阳”为目的,是非药物扶阳法的重要补充。对于脾胃病证,王氏认为多与怨人有关,因怨的特性属土,脾胃亦属土,故怨与脾胃病关系较大,并已在近百年的实践运用中得以证实。1.怨的定义及特征
怨,意为不满意、抱怨,指因人或事与自己的认知不符而产生的不满。王凤仪先生认为怨属土,与脾胃相对应。这是由怨的特性所决定的。怨其特点能容不能化,含而不露,忍而不发,不伤别人,伤自己。因一切不良情绪多由不满己愿而产生的,故怨为各种不良情志的基础,其余消极情志多由此而发展激化或与其相伴产生,怨与其余四毒的不同点在于,怨主要以内心活动为主,一般无外在表现。怒是明显地表现于外的不满:恨为怨之极,常常伴随情绪的释放宣池等表现;恼多是嫉妒他人,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是介于怨和怒之间的状态;烦,即烦躁、厌烦,亦常直接外在地表现出不满意的情绪。王凤仪先生曾说:“不怨人,不会生病。”若能不产生怨,即对一切人或事物都没有不满意的情绪,那么它毒则无从所生了。2.怨属阴土以传统文化象思维方式分析“怨”,对应于五行中之“土”象,则为死土,板结之土,非长养万物之活泼松软之土。凤仪先生称其为“阴土”。“阴土性人”的性格特性是“固执呆板,朴拙,思想单纯,蠢笨蛮横,心小量窄,近于愚直,易上当受骗。不开通,言信行果,未必中理。寡言少语,好生怨气,疑心特大,无中生有,以假当真。一生多累。”?1?因万物土中生,木无土不立,金无土不生,水无土则散,火无土不起,土的特性就是万物的根本。故王凤仪先生认为阳土性人的特性是:“信实忠厚,笃诚淳朴,宽宏大量,能容能化,勤俭朴素,克尽职责,举止稳重,言行一致,为人谋而忠,与人交而久。......可兼收并蓄,厚德载物,为成功之母。”?2?这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所述:“若土形之人,......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也。”?3?之义类同。性理疗病法的治疗过程即是通过各种调心手段使“阴土”向“阳土”转化,以“拨阴取阳”,使患者病愈的过程。3.与中医经典的比较认识
3.1怨与七情之思七情中,脾在志为思,思伤脾。《说文》“思,容也”《书·洪范》“思曰容,言心之所虑,无不包也。”???由思的定义可知,思与土有关。因万物土中生,土厚德载物,万物由其生,死又复归于土。故脾胃健旺,即土的容量大,则思虑是不会伤脾胃的,反之,正常范围的思也不会损伤脾胃。当忧思劳神或者思虑过度时才会对脾胃造成损伤,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即是《素问·举痛论》中所说:“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从凤仪五毒学说看即是思想无穷,所愿不得,则不满增多,思而不得,则产生不满、埋怨了,也就是怨。这也是王凤仪先生所提的阴土状态,即使土性很厚,但都是死板的阴土。可见喜怨之人应与过度或不良的思虑有关。此外,在战国时期的印文中,思的造字上部是“囟”,下部是“心",合起来表示从囟至心,相贯不绝。“囟”是脑盖,指脑。人思想,从脑从心,纤细如丝,贯通不绝。“思”的本义就是“思考、考虑。”此亦与怨的特点--内心活动为主不谋而合。3.2怨与脾胃的相关性
3.2.1脾的特性《思考中医·太阴病纲要》中对脾从造字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指明声旁“卑”是脾同其余四脏不同的个性化部分。并引用《系辞》开篇的话:“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认为脾不居东南西北四正位,而居四隅卑、贱位,长养万物而不居功。《素问·太阴阳明论》又言:“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虽不主时,但季与季之间都由土来转接,脾所寄治各季月中的十八日,这十八日正是过渡到下一个时的关键时刻。脾胃居中焦要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却能不居功,这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所述:“若土形之人,......安心,好利人,不喜權势善附人也。”?3?近似,说明脾胃之土凡事均不争,处卑位的特征。而怨即是对凡事都不满、抱怨,不能处低位,内心不平衡,能容不能化之人。不满意的情绪一旦产生,则最易损伤原位为卑位的“脾”了,以致出现诸多脾胃病证。3.2.2肝郁乘脾
中医认为五脏之中肝主气机的疏泄和条达,能调节情志的抑郁和亢奋,并能助脾胃的升清降浊。情绪的变动最易影响肝脏的气机变动,而牌胃则为首要被波及的脏腑了。怨作为基础的不良情志,易使人产生情绪的变动,使人体气机不畅,而致肝郁及脾。《灵枢·口问》中:“黄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素来“善太息”被认为是肝气不舒的典型表现,上述引文中认为是因忧思引起气机运行不畅而善太息。而不良情志中怨为基础,故亦可由此推出,怨因影响人正常气机的升降出入而使脾胃功能受损。4.从现代心身医学的角度看
现代心身医学十分重视不同的人格特征对疾病的倾向性,并已做了大量的相关调查。有研究证实,消化系统疾病(中医的脾胃病)患者,多具有学习和理解能力较差,思维迟钝、忧虑抑郁、独立性差、情绪不稳定、内向等人格特点???;在认识社会与环境、自我调整与超脱矛盾、有效适应环境方面具负面效应。此研究结果亦与前述“怨”的特征相近。但是对于不少消化性溃疡的患者,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多为西方心理学所提之A型性格特征,表现为对时间匆忙感、紧迫感、做事快、争强好胜、怀有戒心或敌意和缺乏耐心的特点。?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较胃溃疡多见,以青壮年多发,男多于女,胃溃疡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约10年。因溃疡病多以反复发作的节律性上腹痛为临床特点,常伴有嗳气、返酸、灼热、嘈杂等感觉,甚至还有恶心、呕吐、呕血、便血,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多因肝木太旺而横逆克脾土,故除胃脘部不适外,还兼暖气、反酸等症状。由此可推在五毒学说中应为怨毒与它毒相兼的情况,如男性属阳,以气为主,性多彪悍,多为怨兼怒为表现。故男性多于女性,且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壮年,胃溃疡多见于中老年,也应与此有关。由此可推知脾胃病的产生可为自身受怨所克,或者由木克土所致。
5.小结
笔者虽仅对五毒学说中怨毒与脾胃病的相关性作了浅析,但由此亦可窥见王凤仪先生所发明之五毒学说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对于广大的临床医生而言,可由此拓宽思路,以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对于现代心理学而言,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在心理学需要本土化呼声渐长的今天,笔者认为王氏性理疗病法将对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形成作出积极贡献。希望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更进一步地挖掘、探讨。[1]以志.来自山沟的大智慧M.成都:四川省宗教文化交流中心:
[2]以志.来自山沟的大智慧[M成都:四川省宗教文化交流中心790
[3]袖珍中医四部经典[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4]四书五经校注本[M].长沙:岳麓书社:
[5]袖珍中医四部经典[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6清.尚秉和.周易尚氏学[M].7北京:九州出版社.:
[7]袖珍中医四部经典[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90
[8]袖珍中医四部经典(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9]王红,刘志宏.消化系统疾病住院患者人格特征研究[J].医药世界,,4:
[10]陈定驹.韩泰然.性格类型与消化性溃疡[J]中华内科杂志,,34(4):
--------------------
原文——
论王凤仪“性理疗病”之“五毒”与君相二火的关系
[论文]王氏“五毒”学说之怨毒与脾胃病的相关性研究
[论文]性理疗病法五毒学说之“怒毒”研究
论王凤仪性理疗病”之治未病”理论*
浅谈王凤仪的中医心理学思想
王凤仪教化哲学研究——传统三教内在转型的近现代尝试
王凤仪思想对大学生抑郁症的阅读预防作用研究
对五行性理疗法的浅识(郑晓辉)
王凤仪研究概述(杨朗天)
[论文]性理疗病法治疗机理研究
王凤仪伦理疗病阐析——儒家生命伦理之活例
对五行性理疗法的浅识(郑晓辉)
王凤仪性理疗病理论探讨(王香玉许振国)
[论文]浅述王凤仪性理疗病学说与传统中医及儒家思想的相关性
王凤仪“性理疗病”学术思想概述王凤仪的「性理讲病」运作机制——从「禅定」和「信息」的角度说明
[论文]性理疗病机理初探
“性理疗病法”及其“象”思维(蔡小卓)
性理疗病法的原理与准则
性理病是如何产生的
“怒毒致病”与性理疗病法(贾洪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kidsincar.net/wkyzlf/6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