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筷大文明
其实,分餐制、公筷公勺在我国历史上的时间更长,直到宋朝,共食制才真正取代了分餐制,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吃饭方式,并延续至今。从共食制衍生出的健康卫生问题来看,弊大于利,早点重归分餐制、公筷公勺是一种文明进步的饮食习惯。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公筷”和“合餐”的前世今生。
发起
“公筷”使用的第一人
宋高宗·赵构
高宗在德寿宫,每进膳,必置匙筯两副,食前多品择取欲食者,以别筯取置一器中。食之必尽。饭则以别匙减而后食。吴后尝问其故,对曰:不欲以残食与宫人食也。——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
译文:
宋高宗在德寿宫时,每次吃饭时,都会准备勺子筷子两副,吃之前都会“公筷”将想吃的夹取到碗里,碗里的必定都吃完。剩下的菜分给宫女吃。吴皇后问他这是什么缘故,宋高宗回答说:不愿意看到下人食用沾了自己口水的饭菜。
那么中国的“”合餐”习惯上怎么形成的呢?
在最早的西周时期,我们实际上是实行分餐制的。分餐制在当时的贵族阶层中广泛存在。文曰:“击钟列鼎而食”,西周礼法强调的就是秩序和等级,尊卑有别,分餐是为了区分身份。这一习惯一直到了宋代还在实行。
转折点出现在了北宋,商业极大得得到了发展,涌现了大量的繁华街市。经过近千年的饮食文化交流,市井中的食材种类空前丰盛、烹饪方式五花八门,所有人聚集在一起时,才能吃到各色各样的菜品,这就衍生了酒席饭桌。与此同时,茶楼酒肆得到扩张,寻常百姓经济条件的提升,具备了走出家门下馆子享受美食的条件,共食渐渐成为一种联络情感的方式。
这时候,“酒席文化”也在渐渐成为风气,每到婚丧嫁娶,各路亲朋好友难得上门拜访,拿出丰盛的酒菜招待客人是礼仪之邦的习惯,当饮食变成了一种社交方式,主客围在一起合桌吃饭聊天、把酒言欢,具有情感交流优势的共食渐渐成为了主流。
合餐制延续下来,流传至今。
对于许多国人而言,吃饭不仅仅是为了果腹,更是一种交际,同饮同食是一种情感连带的象征,将“分享”“热情”等传统人情特色写进了食物。
合餐制虽然促进了国人的交流联络,但这一种就餐方式却也存在巨大的隐患。
“病从口入”,许多疾病都能通过飞沫传播、当大家合餐围坐在一起,筷著纷飞、觥筹交错之际,病毒就会趁虚而入,通过餐盘、筷子,传进在座每个人的体内。
美国医学研究发现,亚洲人共用饭碗、筷子和菜盘的习惯使得胃溃疡在家庭成员中极易交叉感染,其发病率要远高于分餐制的欧美国家。
同时医学界也做过统计,导致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等疾病的幽门螺旋杆菌,在全世界范围内亚洲人的带菌率时最高的,中国国内感染率超过50%,直接原因就是亚洲盛行的合餐制,使用筷子夹菜时导致的交叉感染。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最简单高效的方法就是实行分餐制,至少要使用公筷。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示,使用分餐制可以预防各种经口、唾液传播的疾病并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能使疾病的感染率由合餐制的42%降为17%。
理论上来讲,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早该引起我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kidsincar.net/wkyzlff/8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