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来看病,有的连话都没来得及讲完,医生就凭着各项检查结果,把处方开好了。技术至上的思想让有些医生“见病不见人”;医学的“物质化”倾向,也造成了不少过度诊断与过渡治疗。这篇内容节选自杨秉辉老师,主讲的《人文与医学》课程。让我们一起来听杨秉辉老师谈谈人文精神的缺失,为何会使医疗技术的进步走向它的反面。
我们今天的临床医疗工作当中,我们如今有非常发达的各种各样检查技术,使得很多疾病的诊断显得十分明确,很容易在一些早期的时候发现。发现这些疾病以后,加上一些治疗技术方面的进步和提高,治疗的效果也确实比过去好多了。
这当然是好咯,但是这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把医生的注意力引向了疾病而忽视了病人。医生往往只从某一器官疾的病理过程来看他们的病人,而疏忽了对于病人的重视,也就是所谓“见病不见人”。
医院里曾经有病人投诉:说这个医生在给他看病的时候只顾看他的病历,连他长什样子都没看他一眼,就是不看这个病人了,就看他的病历。而且他说的他话还没有说完,这个医生的“方子”就开好了,药方都开好了。
这个病人投诉了,医院的接待人员找这位医生该实情况。这个医生倒也很坦言:说这个病人你知道他生什么病?生的胃溃疡,他的胃我都看过,我做胃镜检查看过他的胃啦,意思说诊断是确诊无疑、没有问题的,长什么样子就不一定看了。
至于说给他的处方,话还没有说完处方对不对呢,他用的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一点差错都没有。
接待人员就去和病人解释了,说:你放心好了,这个医生的处方是对的,可以放心吃。那个病人说:我今天来看病,我要问他,我这个病会不会变癌,我父亲就是过去诊断为胃溃疡,后来又变成胃癌了……他有他特定的心理、社会背景。他不仅仅是来需要你医生开个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这类药物的问题。
所以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只见病不见人的一种临床的行为。这种行为其实在当今我们临床医学工作当中是非常常见的。
缺乏人文精神“技术至上”的思想,使医生的兴趣被高新技术的发展所吸引,医生们以掌握高新技术为荣,医院以推进高新技术为能事。
当然,在我们国家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一些行政的、與论的影响事实上也起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结果使病人可能只被看作疾病的载体、药物反应的试管。
脱离了对于这个病人的关怀,更不用说考虑这个病人的心理、社会的背景的问题了,甚至可能发展到把病人看成是一个掌握新技术的资源。
有一位心脏科的医生有一阶段非常热衷,把“胸闷”医院来,做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那么这个检查下来,固然确实是有几位病人被确诊为冠心病,并且得到了及时的治疗,但多数受检者的病人证明没有冠心病。
所以这当中固然可能有一些这个医生临床经验不足的问题,但也不排除这个医生对掌握像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这种技术的一种浓厚的兴趣的可能。这个医院里面也确实是存在的。
所以,人文精神的缺失就可能使得医疗技术的发展走向了它的反面。
因为医疗技术本来是应该为病人服务的,现在对于病人来说,例如对于大多数做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出来并没有冠心病的病人来说,实际上对他、对这些病人来说是不必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伤害了病人。
所以其实,这些例子还是说明一种躯体疾病的范畴。其实人还有许多心理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也会影响人的健康。
特别我们现在社会发展很快,工作要求很高、生活节奏很快,几千年田园牧歌式生活造就的人,有的不一定能很好的适应。于是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社会压力都会造成人类的疾病或某种不舒服。
缺乏人文精神的生物医学,只重视疾病的病理的过程,漠视了人的心理活动、忽视人的社会属性。结果是这些病人在各个专科展转求诊,不得要领,病人自己觉得很不舒服,但我们医生查无实据,没有证据不说明你有什么疾病,已经做过什么检查,没有检到有什么疾病,不承认他有疾病。
其实病人有他的心理问题、社会背景,也会造成疾病或者不舒服的问题。那么这些病人在门诊单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考虑,往往是不得要领的。
因此在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恩格尔提出了,医学应该从单纯的生物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bio-psycho-socialmodel)。
可是,依我说,20世纪后期正是生物科技骄人的发展的时代,似乎生物科技更占“话语权”,所以几十年来我们的医学教育、临床医疗基本上还是一个生物学模式。
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还使临床医学带来“物质化”的倾向。物质这个东西,具体的它是可以进入市场的。到了进入市场就可能会产生对于利益的追求合法化,所以技术至上如果有了利益点驱使那就有问题了。
现在常常提到的一些过度诊断、过度治疗除了学理方面的原因,或者医生的经验不足方面的原因以外,可能和这个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我们可能在“技术至上”的基础上去追求某种利益。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十月中科白癜风专家会诊大型白癜风公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kidsincar.net/wkyzlyy/1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