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胃溃疡治疗 >> 胃溃疡中医治疗 >> 正文 >> 正文

艾灸奇迹胃溃疡,胃吐血

来源:胃溃疡治疗 时间:2018-6-5

语音·咸鱼怀梦(点击播放按钮后,即可拖动进度条)

胃溃疡、胃吐血病例者

病人

○林质、男性、三十九岁、务农。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四日初诊。

过去病史

此病人于去年十二月有相当量吐血,诊断为胃溃疡后,于十二月、一月、二月三个月内卧床治疗,至今年五月中旬离床,经过顺利,其后能用普通食物。

现在主诉为腹微胀,亦有食欲,大便亦佳。

现症

诊出在上腹部右梁门有压痛。检查胃经,于右梁邱有压痛。

(梁门与梁邱的压痛是有关系的。梁邱为胃经之郄。)

继使其伏卧诊察。左侧脾腧与胃仓有压痛。

又于左徹腹(香川派)即相当于小野寺氏的上腿点部位有压痛,我(代田文志)想这三穴之间似乎亦有关系。尤以左侧脾腧及胃仓压痛为烈,与鲍阿氏的胃溃疡压痛点是一致的。

还有,相当于右侧胞肓部位(小野寺氏臀部点)有压痛,一强压此处从腰部和腹部感应直达整个下肢。(据小野寺氏理论,此压痛点呈中度阳性或强度阳性情况时,即表示着于食道、胃、或十二指肠几乎确实存在溃疡。)

继查足部,在左下腿内侧的地机穴现显著的压痛。代田文志想这与左脾腧及胃仓的压痛有关系。地机穴为脾经之郄。

诊断

由上述症状推想,可认作胃溃疡尚未痊愈,现在还有溃疡面存在。

注,代田文志先生的诊断说明不详,您可以参看奥易精医的评注。

治疗

灸如图示。

腹部——中脘、上脘、右梁门

腰部——肾腧、脾腧、左胃仓、次髎、右胞肓

背部——身柱、膈腧

手足——曲池、左阳池、右梁邱、左徹腹、左地机、三里、太谿

灸炷为米粒大,五壮。

经过

十二月五日诊。经过极良好,仅下腹微胀。(注,从月份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患者就是在“冬天”进行灸疗的。)

一月十四日诊。自称足部与躯干感触不同,足软弱。加阳陵泉。左地机无压痛,停灸。加水分、气海、右胃仓。

二月十四日诊。下腹部微胀。食欲转佳。除至阳与命门外全无压痛。

三月十四日诊。在前次灸点当中有压痛的地方已全失。病人亦无自觉症状,非常胖了。可视为全治遂停灸。

代田文志

这病人虽是亦灸疗作为胃溃疡的病后疗法,但其压痛点既明显现出,在小野寺氏的臀部点与鲍阿氏的胃溃疡压痛点均现压痛。所以我是把他看作胃溃疡还未断根来进行医治的。这所有的压痛点变为阴性约需四个月。(据小野寺氏意见,这些压痛点与治愈程度成正比而日渐减轻,至完全变为阴性时则可视为痊愈。)

代田文志处理过相当多的消化性溃疡的病后治疗,成绩都很好。还有,当医治这病人时,我不是单纯用灸的,根据必要亦兼用针刺。

结论

消化性溃疡的诊断虽可依医师判定,不过即使经医师诊断判明,亦尚有用鲍阿氏压痛点与小野寺氏压痛点来精密诊察的必要。尤其以小野寺氏的臀部压痛点与上腿点来测定它的治愈的程度最为方便。此外,以这些点作为治疗点来应用,成绩特佳。

最后我(代田文志)要提一下,我师泽田先生用以止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穴位梁邱。若是因用梁邱而引起便秘时,一灸两手的神门大便即通。

奥易精医评述

胃出血

关于这个案例,代田文志先生一反常态,问诊的内容比较少,大部分都是用“穴位”诊断进行治疗。

这个患者的“胃出血”,显然是“胃病”的根本。经过3个月的治疗,3个月的休养,不再吐血,可以适当进食。这个足以说明,患者的胃,算是在6个月内自我修复了。

临床上,病患的所有重大疾病,医师是需要详细了解的。这就意味着,患者寻求代田文志先生时是“腹胀”和“胃溃疡”的病症,但是,任何人通过常识都会知道“没有吐血过的,轻微腹胀”和“吐血治愈后的,轻微腹胀”是截然不同的。看上去“表证”一样,但是内部的肠胃之腑,可是完全不同的。同时,关于“胃溃疡”的诊断结论,想必大家也有所疑虑。胃溃疡多数情况是大便带血,大规模的溃疡,胃壁破损,才会吐血。

那么,患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样的病史,才会有“吐血”的状况出现,因为案例没有记载,所以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这么严重的疾病,结合患者的工作,也就是务农,没有饮酒史,极有可能是“急性胃溃疡”。不太可能是胃穿孔的原因是,胃穿孔有一个危害:穿孔之后,大量的胃肠液流入腹腔,会引起“腹膜炎”,甚至中毒性休克。在胃溃疡、胃穿孔甚至胃癌的诊疗中,一定要有腹诊,也就是诊断腹部的穴位和肌肉等情况,腹膜炎,可以通过腹诊来确认。

因为患者的吐血状况治愈后,病症变成了“腹胀”,也就是《伤寒论》中的太阴证。那么,之前的病症,一定是“胃”,而不是其他部位。这个的原因就是“太阴为脾,脾胃相表里”。

为何要谨慎的精确的判定病灶呢?

因为,虽然是吐血,但是,可以诱发吐血的臓腑,部位,其实有很多。吐血的可能是肺,可能是肝,可能是胃,可能是消化道。而不同的臓腑,会有特定的病症。如果,所有的吐血,都误解为“胃”,而吐血的根本在肺、肝,那么,这个病,就是南辕北辙,一辈子治不好。

胃溃疡,可能诱发出血吐血,也可能一辈子困扰病人但是不出血不吐血。

其他病症,可能医师忽视,但是病势汹涌诱发吐血,诊断时不可不详查。

胃和吐

我们都有吐痰,吐食的经历;病情严重,可能是吐酸,吐血。但凡是吐,都是从“胃”中来。但是,有的病症,跟胃其实关系不大。比如说“血证”。血症不是胃所主。

胃虽然不主管“血”,但是,吐证跟胃有关系,血的归宿在血海,冲脉就是血海,冲脉跟“阳明”息息相关。只有“冲气上逆”,才会带动胃中的血脉,从胃、食管,呕吐而出。

所以,仲景先师,就是以治血证,以治冲脉为核心的。

根据《黄帝内经》的“公理”,冲脉丽于阳明。而阳明以“下行”为顺,上行为逆。所以,一定要降冲逆。

在“五腧穴”治疗中,合穴是主治“逆证”的。于是,这个案例中,“足三里”,是治疗胃出血,胃溃疡的最核心的穴位。

因为足三里成了“包治百病”的穴位,同时足三里常常是整体艾灸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穴位,所以,如果不解释“合穴=三里”的关键作用,可能就会被多数人忽略。

吐逆,就是阳明系统失调,“下行”的指令失控了。所以,吐的病症,治疗胃,就可以让“气顺”,于是,吐就止住了。

从这个“玄妙理论”中,我们发现,如果摒弃对中医的成见,其实,中医治病过程中,对于身体的各种“指令”,各项“功能”,是无比精通的。如果我们非要用“化验”的方法,“物质”的实证,来论断中医的有效和科学,显然是南辕北辙了。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可能,电脑和硬件,都没有问题,就是一个软件的某一些功能,出现了bug,才会导致运行上的问题。那么,我们一定不会想着更换“硬件”,一定是修复“bug”。于是,中医的很多理论,看起来玄妙的原因,就是因为她是在研究“软件”,而非硬件。

血,本来是在“脉管”中运行的。只要是脱离脉管,就属于“病态”。那么,吐血后,当务之急,就是“止血”。可是,关于止血,古人总结了很多方式。有“遇黑见止”,有“遇寒亦止”,更有“温热止血”。而降阳明冲逆,才是止血第一法。

血,如果脱离脉管,按照“大自然”赋予的特性,也是可以自动愈合的。(当然,主动脉属于例外,这里特指内溃和臓腑组织的出血)。但是,愈合之后,已经脱离“脉管”的血,该怎么办?它们会形成体内的“异物”。血液脱离脉管,就会凝固,形成“淤血”。这些“淤血”,是无法回到“脉管”中,也无法跟“好血”融合,所以,虽然是血液,现在已经变身成为“坏血”,坏血停留体内,只会作乱。

坏血淤积,会形成“热证”,“痨证”,坏血干枯,会“结痂”,会“刺痛”。

所以,如果我们知道“下一步棋”必然发生之事,在治疗过程中,就一定要事先预防。中医继承了《易经》的精髓,万事讲究一个时机。

如果,吐血、溢血等状况发生后,5天内,按照止血、清淤的战略步骤进行治疗,就一定不会有上述严重的“后遗症”。

如果,吐血、溢血等状况发生后,超过5天,从来不想着正规治疗,绵延数月甚至拖延n年,那么身体只会越来越差,怪病,只会越来越多。

在前期的几篇推送中,我们解释了,为何“脑溢血患者”,一定要及时的清理颅腔的血液。为何“撞伤患者”,一定要及时清理受伤部位的血液。及时清理的时机,全部都是在病症出现后的5天内,最多不能超过2周。如果您理解了“淤血”产生的机制和危害,就一定不会武断的认定“清淤”工作是“医之好治无病以为功”。反而,不清理淤血,才是真的“毫无医理,医德不足”。

止吐消瘀之后,又怕“病症再次发作”,所以,需要“宁血”。

毕竟是“失血”证,吐血、失血,是丧失“体阴”。阴者阳之守,阴血虚损,阳就无所依附,久而久之,阳亦消亡。所以,最后一步,就是“补虚”。

总结,任何的血症出现,治疗的战略就是四步:

一,止血。

二,清淤。

三,宁血。

四,补虚。

这四个步骤,是有严格的次序的。如果,您在现实中发现,血症出现后,某一个医师,竟然是“补虚”排第一。您自己也误以为“吐血、失血”后大虚,要补补。那么,就是“战略错误”了。这个时候,不去止血,不清理淤血,反而补血,您以为是对的,其实,这个时候的任何补药,不仅无效,可能还有害。

这四个步骤,是大体上的,每个“失血”的患者,又有别样的不同,所以,具体的安排,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诊疗分析。

胃溃疡、胃吐血的诊断

在这个案例中,代田文志先生为大家演示了“切诊”,用穴位进行疾病的诊断。

如果,您没有学习过正统的“针灸”和“穴位”,但是您听到“胃腧穴、胃仓穴”,您一定会觉得,这两个穴位一定跟胃病有关系。

如果,您没有学习过“经脉”,但是,您看到了“足阳明胃经”的走向,您一定会觉得,这个经脉(一整条线),一定跟胃病有关。

所以,一般性质的胃病,正统的中医,会在足阳明胃经上,选择五腧穴,进行诊断。同时,配合腹部的相关穴位,进行诊断。

而严重性质的胃病,高明的中医,就会在足太阳膀胱经上,选择臓腧穴,进行诊断。

最为核心的是,身体是整体的,胃这个腑,居于身体的正中心,它几乎可以跟所有的臓腑,组织,都发生关联。那么,胃病的诊断,切忌仅仅以“五腧穴、臓腧穴”进行。而在具体的辩证的过程中,中医绝对不是玄妙的使用“五行生克”来进行思考的。五行生克,其实是严重疾病时,防止疾病的“传变”而必须使用的。

真正的诊断,其实完全是“生理诊断”。生理诊断的精髓,不在《黄帝内经》,而在《伤寒论》。为何说《伤寒论》的经方疗效如神?不是因为经方的药有多么特殊,多么名贵,而是因为经方其实是生理的辩证体系。

于是,从病发初期,到严重的后期,中医的诊断是如下的:

1.胃部的消化症状。比如,口臭,腹胀,反酸,呕吐,便血,疼痛等等。

2.足阳明胃经的特殊穴位,腹部的相关穴位。

3.后背的腧穴。

为何不推荐使用胃镜?

因为,胃镜只能看到胃壁,仅此而已。如果有溃疡,患者一定会感受到胃部疼痛的。如果胃部有穿孔,患者一定会吐血的。那么,很多症状,其实是可以反推的,胃镜的功能,全部都可以被“外证”替代。

还因为,很多跟胃相关的问题,胃镜是看不出来的。

最后,胃镜对身体的“酷刑”,我们还是不要轻易尝试。

您还可以点击参考《胃肠癌的“酷刑”体检以及未来的诊疗》。

郄穴活用

还是那个基础事实: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是严重的,末期的。大部分人,大部分疾病,全部都是从初期的,浅显的疾病,慢慢积累恶化,从而形成严重的疾病。那么,通过仪器“眼见为实”,其实大部分的初期、中期疾病,是无法发现的。

然而,人体的“臓腑经脉”体系,却可以精确的反应身体内部的病变。尤其是有所谓的“炎症、血症”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在对应的臓腑经脉上,检测“郄穴”,就可以知道了。

在这个案例中,因为患者是“胃病和脾病”,所以才会有“梁丘穴和地机穴”的诊断出现。

再如,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最穴治咳血(肺咳),足厥阴肝经的郄穴中都穴治崩漏(宫血证)。

所以,中医诊断和治疗,为何如此有效的原因就是,她在年前,就已经把身体的软件系统,警报系统,全部研究透彻,然后,利用“针灸”,进行穴位的疏导,从而在恶化成严重臓腑病变之前,就已经可以治疗疾病了。

中国古代的针灸发达,而且是“纯正”的针灸,所以,遇到急性、突发疾病的时候,辩证取穴,然后对应的穴位“扎针”,就已经可以治病了。

因为大多数的“五腧穴、郄穴、络穴”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只有胃经的郄穴梁丘在膝以上,所以,古人的扎针,绝对不是在患者的“胸腹部、臓腑区”进行随意的扎针,而是在患者的手足,扎针引气。

那么,急救,而且是手足部位,非致命区域,您还会恐惧针灸么?

古代的针灸,大部分穴位,就是在“手足肘腿”上取穴的。有个歌诀叫做“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就是指这个意思。

郄穴表

手太阴肺经孔最穴,手厥阴心包经郄门穴,

手少阴心经阴郄穴,手阳明大肠经温溜穴,

足太阴脾经地机穴,足厥阴肝经中都穴,

足少阴肾经水泉穴,足阳明胃经梁丘穴,

足少阳胆经外丘穴,足太阳膀胱经金门穴,

手少阳三焦经会宗穴,手太阳小肠经养老穴,

阴维脉筑宾穴,阳维脉阳交穴,

阴跷脉交信穴,阳跷脉跗阳穴。

疗效时间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患者经历了吐血后治疗3个月,静养3个月,艾灸4个月,那么,如此严重的胃病,治疗的时间,是绝对不可能在1个月就彻底康复的。对于患者来说,半年左右的正统中医治疗,才是断根的首选。当然,有的人是无法承受“半年”的时间的。半年的服药、艾灸,对于病患来说,反而是“绝症”。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腹膜炎,甚至潜藏的更大的问题,反而是十几年的忍受。

忍受胃病十几年,无动于衷。

中医治疗大半年,无法接受。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奥易精医版块。

代田文志娉婷

中医诊断真有效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殿疯病初期什么样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http://www.kidsincar.net/wkyzyzl/2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