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陈皮、半夏、藿香、川朴、积实、生姜各9克,云苓、山楂、神曲各15克,砂仁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备注:急性胃炎饮食伤胃证。
来源:《医学正传》载方
方2:藿香、陈皮、半夏、紫苏、川朴、白芷、荆芥、白术、生姜各9克,砂仁6克,云苓15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备注:急性胃炎外邪犯胃证。
来源:《医学正传》载方
方3:青皮、陈皮各6克,川楝子9克,丹皮、白芍各12克,栀子10克。
用法:水煎服。
备注:急性胃炎肝胃郁热证。
来源:《医学正传》载方
方4:高良姜、香附、荜茇各9克,吴茱萸陈皮各6克。
用法:水煎服
备注:急性胃炎寒邪犯胃证。
来源:《拉祜族常用药》
方5:老鹤草30克,鱼腥草25克,海蚌含珠4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日
备注:急性胃炎。
来源:《拉祜族常用药》
方6:香附、陈皮、半夏、西茴、枳壳、青皮各9克,砂仁、柴胡各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备注:慢性胃炎肝胃气滞证。
来源:《医学正传》载方
方7:沙参、玉竹、石斛各9克,麦冬、党参各12克,粳米18克,甘草3克,红枣4枚
用法:水煎服。
备注:慢性胃炎肝胃气滞证
方8:刺猪肚子10克。
用法:每取10克,烧灰后冲开水内服,每日3次。
备注:本方消食健胃、止血镇痛。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均有较好的疗效。
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云南分所段桦献方
方9:窝落杂八(铜锤五带草)15克,一文钱10克,桂皮15克,苦桃根10克。
用法:水煎内服,1日4次,每日1剂。
备注:本方有行气散寒,消肿止痛之功效对于胃脘寒痛,不思食,气胀呃逆有良好的疗效.
来源:云南省元江县药检所李学恩献方
方10:花椒3克,茴香子3克,茶叶3克,糯米30克,红糖30克。
用法:将上药混合后炒微焦,入水微煎5分钟后内服。每日1剂,每日服2次。
备注:本方温中健胃,散寒止痛,虚寒性体质之胃炎者,服之颇宜。
来源:云南省玉溪市药品检验王正坤献方
方11:熊肉克。
用法:用鲜品或晾干用。鲜品炖服,每日1次;干品研细,空腹服,每日1次,每次10克,温开水送服。
备注:彝医药用熊肉载于《献药经》。民间常用熊肉治疗胃炎及止泻、止痛,防治某些传染病等,汉医以熊肉为补益强身的食疗药。
来源:《彝医动物药》
方12:青梅若干。
用法:6月中旬梅季节,采青梅若干,洗净去核,捣烂榨汁,用布过滤,储广口浅盆中(陶瓷),置于炭火上蒸发水分,浓缩至饴糖状。待冷,凝固如胶,贮瓶中备用,放置多年不坏,且越久越好。取酸梅膏溶化于开水饮服。小儿可加些白糖送服。成人每次可用纯膏3克,小儿视年龄酌减,1日3次,饭前服,若急性重病,须加重用量才可奏效。
备注:服药2~4天可愈。
来源:福建周宁县吴从林献家传秘方
方13:生姜克,山羊肉克。
用法:文火清炖,去汤食肉。
备注:本方适用于治疗长期消化不良,胃冷痛饱满、口涎多的患者。
来源:《彝文医药书》
方14:朱砂1.8克,雄黄2.1克,牙硝12克,正麝香、荜茇各0.6克,煅硼砂、明矾、梅片各3克,正金箔20张。
用法:先将各药研为极细末,混合均匀,收瓶密封待用。成人每次0.6克,小儿酌减,先将药粉放在患者舌根上,后用阴阳水(沸水与冷水各半)送服。
备注:屡用屡效。
来源:福建省范永邦祖传两代秘方
方15:青绿嫩核桃10个、白酒毫升
用法:将核桃捣烂泡于酒中,10天后内服每次服20克,每日3次。
备注:本方为彝族祖传秘方。有消炎、行气镇痛的功效。治疗慢性胃炎之吞酸,吐清口水,胃剧烈疼痛均有较好的疗效。
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云南分所段桦献方
方16:阿魏、姜皮、甘草、甜瓜子、西红柿、芹菜籽、芹菜根各15克。
用法:均取鲜品,水煎后白砂糖克,日服,每日3次,每次毫升。
备注:本方治疗慢性胃炎15例,愈11例,好转4例。
zz故事先生转载请注明:http://www.kidsincar.net/wkyzlff/4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