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在诊断胃活检组织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的价值。
方法:收集行1?C尿素呼气试验(UBT)的例胃活检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P感染,其结果分别与金标准进行对比分析,金标准的设定参考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并适当修改,以1?CUBT、免疫组化和HE三个条件中至少有两个阳性者定为HP阳性。
结果: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胃活检组织例,与金标准相比免疫组化染色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分别为97.3%和.0%;而1?CUBT和HE染色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1%、81.9%和80.4%、92.9%。1?CUBT的假阳性率为9.6%,假阴性率为4.2%。
结论:免疫组化检测HP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染色结果判断清晰直观,准确可靠,推荐其用于HP胃炎的综合诊断。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免疫组织化学;1?C尿素呼气试验;回顾性分析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多种疾病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有关,包括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淋巴瘤和胃癌等。据报道约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与感染HP有关。年HP被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AgencyforResearchonCancer,IARC)定为Ⅰ类致癌原。《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和《MaastrichtV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均将HP胃炎定义为传染性疾病[1-2]。目前,国内使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P感染的报道较少。本文采用免疫组化、1?C尿素呼气试验(UBT)和HE染色检测例胃组织活检标本,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免疫组化技术在胃活检组织中HP感染的诊断价值。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收集年1月~年10月湖北医院病理科行1?CUBT的胃组织活检存档蜡块例,其中男性例,女性例。所有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包埋,以4μm厚切片行免疫组化染色。1.2方法
本实验分别采用免疫组化、1?CUBT和HE染色检测HP感染。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法染色,实验步骤:切片常规脱蜡至水,3%过氧化氢浸泡10min后EDTA(pH9.0)高压锅内修复3min,立即水洗快速冷却,PBS洗2次×3min,滴加鼠抗HP抗体(福州迈新公司)于孵育盒内37℃孵育50min,PBS洗2次×3min,滴加山羊抗鼠二抗后于孵育盒37℃孵育50min,PBS洗2次×3min,滴加DAB显色液显色约5min,水洗,苏木精复染细胞核,梯度乙醇脱水,中性树胶封固。每个病例有3张切片,并设阳性对照。免疫组化结果和HE结果由两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医师采用双盲法独立判读,对于判读不一致的切片再由两位医师共同复片给出最终判读结果。在HE结果判读时根据《慢性胃炎及上皮性肿瘤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共识》[3]的标准进行分级。实验结束后对结果进行总结和统计学分析,确定其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HP阳性金标准的设定:参考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4]并适当修改,以1?CUBT、免疫组化和HE三个结果中至少两个阳性者定为HP阳性,否则为阴性。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金标准的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各检测方法和金标准的比较表中计算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2结果2.1临床特点
本实验筛选例胃活检组织,其中男性例(54.0%),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76岁,平均(51.2±12.0)岁,女性例(46.0%),年龄最小者28岁,最大者81岁,平均(53.4±10.8)岁。2.21?CUBT、免疫组化和HE染色检测例患者中,1?CUBT检测HP阳性者例,阴性者例;免疫组化阳性者例,阴性者例;HE染色阳性者99例,阴性者例;按照金标准HP阳性者例,阴性者例(表1)。
结果显示:1?CUB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1%、81.9%、81.6%、91.2%;免疫组化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3%、.0%、.0%、97.7%;HE染色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4%、92.9%、90.9%、84.3%。有23例的1?CUBT检测HP阳性,而免疫组化和HE染色检测均为阴性;10例免疫组化和HE染色检测HP阳性,而1?CUBT检测为阴性(表2,图1)。图1慢性活动性胃炎(例1)中1?CUBT阳性的HE染色(A)和免疫组化染色(B)中HP均为阳性;慢性活动性胃炎(例2)中1?CUBT阳性的HE染色(C)中HP为阴性,免疫组化染色(D)中HP为阳性;慢性活动性胃炎(例3)中1?CUBT阴性的HE染色(E)和免疫组化染色(F)中HP均为阳性;反应性胃病(例4)中1?CUBT阳性的HE染色(G)和免疫组化染色(H)中HP均为阴性
2.3HP感染的组织学特征
符合金标准的例HP阳性患者中,93例(83.0%)表现中~重度的慢性炎症,其中90例(80.4%)表现不同程度的慢性活动性炎症。在慢性炎和活动性的不同分级中,我们发现HP阳性检出率最高的是活动性3级(87.5%)(图2)。例患者中有17例(7.1%)观察到淋巴滤泡和生发中心,其中14例(82.4%)HP阳性。2.4免疫组化染色的HP形态特征HP感染的胃黏膜上皮表层、腺腔内和胃小凹中可见成群的杆状、微螺旋型或S型染成棕色的HP菌体。少数情况下可见非典型形态的呈小圆球状的HP菌体。3讨论
HP相关性胃炎是我国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也是胃癌的最重要诱因。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多数胃癌患者死于晚期肿瘤,HP胃炎的诊断和治疗是预防胃癌的有效途径。自年HP被澳大利亚科学家Marshall和Warren发现以来,病理学家开发多种基于形态学、免疫学、酶特征或基因的诊断测试方法。基于基因的分子检测[5]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由于价格昂贵、实验条件要求高等原因目前无法普及。1?CUBT(或13CUBT)、大便抗原试验、HE显微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是发达国家最常用检测HP的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CUBT在我国的应用也很普遍,但我国医学界对HP的病理形态学诊断缺乏应有的认识,直到最近才对免疫组化诊断HP的价值达成共识[4,6],而中文文献报道非常有限。本组结果显示免疫组化诊断HP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3%和.0%,高于1?CUBT和HE染色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7-8]。虽然可能受HP在胃内呈灶状分布影响,免疫组化有3例(1.3%)假阴性,由于免疫组化染色无背景干扰,更易于显微镜下观察,与HE染色相比提高了病理诊断的效率。1?CUBT是目前国内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有操作方便和不受HP在胃内呈灶状分布影响等优点[9-10]。由于阳性和阴性值的选择受人为因素影响,仍然有一部分假阴性和假阳性的结果。此外也易受检测前抗生素、PPI和铋剂等治疗药物的影响而出现假阴性[6,11]。本组发现有23例(9.6%)1?CUBT假阳性患者中有14例(60.9%)1?CUBT值为~,接近临界值。其中9例1?CUBT值较高,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均阴性,慢性活动性胃炎仅有2例,其余7例患者为反应性胃病。有文献表明,胃内也可能存在尿素酶阳性的其他细菌,导致1?CUBT结果出现假阳性[12]。本实验有10例(4.2%)1?CUBT假阴性,其组织学均有一定程度的慢性活动性胃炎,可能与患者1?CUBT检测前服用抗生素、PPI和铋剂等治疗药物有关。慢性活动性胃炎及淋巴滤泡是HP感染的重要线索。实验结果表明83.1%的阳性病例表现中~重度的慢性炎症,而80.4%表现不同程度的活动性炎症。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是HP感染的重要指征,有学者认为如果检查足够多的胃活检样本,淋巴滤泡将在.0%的HP阳性病例中被发现[13]。本组发现82.4%的淋巴滤泡被证明HP阳性,呈高度的一致性。本组结果表明,免疫组化染色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HE染色,是检测HP感染首选的辅助染色方法[7,14]。单纯的反应性胃病较少合并HP感染,因此通常无需做免疫组化染色。本组12例反应性胃病均被证明HP阴性,而其中的7例在1?CUBT中检测均在临界水平。本实验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患者多为门诊就医随访困难。粪便抗原检测具有无创、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的特点,联合检测可能增强金标准的可靠性。应用金标准分析例阴性HP,除12例反应性胃病外,还包括55例良性息肉(47例胃底腺体息肉、8例增生性息肉),38例慢性非活动性胃炎,19例慢性胃溃疡,2例轻度不典型增生和1例腺癌。慢性非活动性胃炎和慢性胃溃疡的病因不明,药物的副作用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该组设定的金标准可靠性较好。总之,免疫组化染色是一种可靠的诊断HP的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我们推荐免疫组化作为HP胃炎的综合诊断手段之一,应常规应用于HE组织学发现有中度或重度慢性胃炎,尤其是伴活动性的病例,或者临床高度怀疑HP感染的患者,以降低HP胃炎患者的误漏诊或过度治疗。参考文献:
[1]SuganoK,TackJ,KuipersEJ.Kyotoglobalconsensusreportonhelicobacterpylorigastritis[J].Gut,,64(9):-.
[2]MalfertheinerP,MegraudF,O’morainCA,etal.Managementof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themaastrichtⅣ/florenceconsen-susreport[J].Gut,,61(5):-.
[3]中华医学会病理分会消化病理学组筹备组.慢性胃炎及上皮性肿瘤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共识[J].中华病理学杂志,,46(5):-.
[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全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协作组.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J].内科理论与实践,,8(1):54-60.
[5]曹冲,李秀明,王晓军,等.胃癌中HPDNA定量检测与美兰染色半定量检测的相关性及优劣性[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34(3):-.
[6]刘文忠,谢勇,陆红,等.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J].中华消化杂志,,37(6):-.
[7]BattsKP,KetoverS,KakarS,etal.Appropriateuseofspecialstainsforidentifyinghelicobacterpylori:re
转载请注明:http://www.kidsincar.net/wkyzlff/4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