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往往和十二指肠溃疡联系在一起,它们都属于消化性溃疡。两者的病因和临床症状有许多相似之处,有时难以区分。
如果能明确溃疡在胃或十二指肠,那就可直接诊断为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
位于贲门至幽门之间的慢性溃疡称之为胃溃疡,是消化性溃疡的一种。
1、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为胃溃疡的重要病因,一般认为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削弱了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导致胃酸对屏障的损害及胃黏膜的侵蚀作用。
不良生活习惯。生活作息不规律,常吃刺激性食物,可刺激胃酸过多分泌,引发消化性溃疡,不良生活习惯还可导致胃肠功能失衡。
胃酸分泌过多。胃酸过多在胃内发生腐蚀作用,损伤胃肠粘膜,会出现吞酸、反胃、吐酸的现象,甚至造成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的严重后果,胃、吐酸的现象,是不可忽略的吐酸现象。
某些疾病。如胃泌素瘤、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肝硬变、肾功能不全及小肠切除过多的患者易溃疡病的几率也比较高。
2、临床表现
胃溃疡的临床表现与十二指肠溃疡有些类似,但又有自身特殊性。胃溃疡的临床表现有3个特征:
1)慢性过程,少则几年,多则10余年或更长。
2)周期性,病程中常出现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
3)节律性,疼痛表现为餐后痛,餐后半小时疼痛开始,至下一次餐前消失,周而复始。
3、典型症状
胃溃疡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伴或不伴呕吐、恶心、反酸、嗳气等症状。但也有不少病人以胃溃疡的各种并发症如穿孔、出血、幽门梗阻而为首发症状。
上腹部隐痛不适:胃溃疡的疼痛是一种内脏性质的疼痛,体表定位不确切,同时疼痛多不剧烈,可以忍受,表现为烧灼样痛,隐痛不适等。贲门附近的溃疡还可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和左胸部疼痛。
当溃疡发生穿透,表现为疼痛程度加重,向背部放射或背痛,同时有夜间痛等表现,当疼痛性质和节律性发生改变时,还应警惕恶变的可能。
恶心、呕吐:无幽门梗阻而发生呕吐多提示溃疡处于活动期,呕吐为间歇性。频繁呕吐多提示幽门梗阻。
反酸、嗳气、腹泻:反酸亦提示溃疡可能处于活动期。
4、中药治疗
胃溃疡是一种慢性病,易复发,病程长。中成药适合于慢性肠胃病使用,温胃降逆颗粒主治功能:温中散寒、缓急止痛。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窦炎、胃溃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痉挛症、胃粘膜脱垂、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胃肠道疾病。
产品优势
1=全国独家+日本汉方+双跨产品
2=胃病--服用剂量小1.2克
3=超微粉碎细胞破壁技术+日本汉方千年古方+粒子小于0.5微米
4=吸收快+疗效好+疗效稳定+不复发
5=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修复+杀灭HP+解除胃肠道平滑痉挛+促进胃肠道排空+防止胆汁反流。
四步特色疗法
第一步:快速杀灭致病菌,缓解症状,消食除胀,一般5-7天胃胀胃痛、烧心恶心、反酸喛气等症状迅速缓解,消化功能明显好转,胃口好,大便稀、次数多现象消失,大便恢复正常;
第二步:一般1个疗程左右胃肠道功能紊乱症状得以明显缓解,口臭、大便臭逐渐消失,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打嗝、腹泻、便秘、肠鸣等症状逐步消失;
第三步:有效活性成分全面发挥作用,一般2-3个疗程形成生物保护膜,肠道生态平衡稳定在最佳值,彻底修复胃肠部受损黏膜,肠胃免疫力大大提升,临床症状全部消除;
第四步:病情顽固的重症患者,一般4个疗程左右,通过疏肝健脾、扶正脾胃的调理治疗,也可在病情明显改善、临床治愈的基础上提高抗病能力,取得极其良好的治疗效果,从根本上防止病情反复。
5、调理方式
1)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劳或睡眠不足,对急性发作者,应卧床休息。
2)宜进少渣、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忌食坚硬、油煎类、辛辣、生冷食物,忌油及浓茶,少食多餐,胃胀者少食牛奶及豆制品。
3)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因寒冷常诱发疼痛。
4)忌烟,长期吸烟会促使胃溃疡发生或加重。
5)克服不良情绪,保持乐观。
6、保健食疗方
白胡椒煲猪肚汤白胡椒略打碎15g,猪肚1只(去杂,洗净),放水适量,慢火煲,调味后服食。适用于虚寒型溃疡病。
莲子粥莲子30g,大米g。按常法煮粥,每天食用,连续服1月。适用于脾胃虚弱型溃疡病。
怀山粥怀山药g,粳米g。一起加水煮成稀粥,每天1剂,分3次饮服。适用于脾胃虚弱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糯米粥糯米或粳米g,红枣7枚。按常法煮粥,熟至极烂,经常食用。适于脾胃虚弱型溃疡病,可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田七鸡蛋羹田七末3g,藕汁30ml,鸡蛋1个,白糖少许。将鸡蛋打破,倒入碗中搅拌;用鲜藕汁及田七末,加白糖,与鸡蛋搅匀,隔水炖熟服食。可治血瘀型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出血。
银耳红枣粥银耳20g,红枣10枚,糯米g。按常法煮粥。适用于脾胃虚弱型溃疡病患者。
其中饮食和生活规律的调节非常重要,包括停止吸烟、饮酒、嚼食槟榔等刺激性强的食物,饮食三餐有规律、有节制等。对于生活工作学习紧张的病人,注意休息和劳逸结合甚至卧床休息都是必要的。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kidsincar.net/wkyzyzl/3342.html